这个想法是个好主意,但可惜的是,乐视网只专注于扩张版图,采取咄咄逼人、咄咄逼人的举措,却忽略了支撑生态系统的最基本要素——产品。 乐视网不专心做产品,而是滥用“生态”概念盲目扩张。 这是乐视最被业界诟病的地方。
我们通过三个例子来描绘一下乐视网三大业务的发展轨迹:
代表乐视核心业务的乐视视频已取得成绩,但尚未进一步发力运营;
乐视体育疯狂烧钱投资版权。 资金链断裂危机下,优势难以维持;
被收购后的一到本打算依托乐视网拓展业务,却成了输血的牺牲品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-----
乐视视频:核心业务重视不够,错失机遇
排名虽然稳定,但趋势并不乐观
乐视视频是乐视整个部门发起的业务。 它是乐视网的上市业务之一,也是乐视网的核心业务。 乐视网在视频业务上投入巨资。 乐视视频经常花钱占据电视剧在网络上的独家播放权,并从中受益匪浅。
例如,2013年9月,乐视网以现金加股权收购华尔影视。 后者的《芈月传》在2015年底爆红,而乐视网也凭借《芈月传》的互联网独家播放权,一举提升了乐视视频的活跃度(详情参见:报道快播的乐视欲凭借《芈月传》逆袭成为视频领头羊)。
乐视自制剧也偶有亮点。 2015年底爆红娱乐圈的《公主升职记》是乐视自制剧,帮助乐视视频红了一段时间。 2017年,乐视获得《白鹿原》独家网络播放权。 可惜《白鹿原》因为种种原因停播了。 虽然现在已经恢复播出,但乐视视频能从中受益多少还有待观察。
与《2016中国应用排行榜》和《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应用排行榜》中的排名相比,乐视视频的排名相对稳定,基本在第5名到第6名之间。 但从发展曲线来看,乐视视频的下滑趋势较为明显。 乐视视频的活跃渗透率越来越接近暴风视频和哔哩哔哩,与芒果TV的差距开始拉大。
核心业务关注不够:版权优势缺失,内容转型滞后
事实上,乐视视频有机会跻身第一阵营。 乐视网曾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视频网站。 2010年上市时,爱奇艺刚刚成立,腾讯视频尚未上线测试。
当时中国领先的视频平台是优酷,主要以UGC内容为主; 乐视网在版权视频方面的发力早于其他视频网站。 在正版化趋势到来之前,乐视网花费了大量资金购买和存储正版视频。 一批电影、电视剧、动画的版权也为随后的正版化趋势贡献了大量的收入。 当时,乐视网依靠版权在行业内建立了一定的差异化优势,并较早实现了盈利。
乐视视频是乐视的核心业务,但乐视并没有将视频作为最重要的业务发展。 在前期确立优势后,乐视网并没有转型迭代视频业务,而是坚守固有模式。
于是,正版化时代到来后,各视频网站开始加大对正版视频的投入,版权费也水涨船高。 单纯依靠版权已经不能满足视频平台的运营需求。 腾讯视频、爱奇艺加大了对版权视频的投入,乐视视频失去了曾经拥有的版权优势。
在失去相对于同行的版权优势后,乐视网的视频内容转型步伐似乎也略显滞后。 尤其是在互联网综艺爆炸的时代,乐视视频显得非常缓慢。
视频不仅仅是烧钱的生意,丰富的内容和多元化的渠道才是成功的关键:爱奇艺背靠百度,依靠流量,自制网络综艺有《奇葩说》等现象级作品; 腾讯在视频渠道方面,打通了微信、QQ公众平台,内容的生产和分发形成了循环。 购买了各地方电视台、韩国电视台的综艺节目版权。
与第一集团相比,乐视视频没有流量靠山,内容创新变革的步伐也非常缓慢。 乐视视频虽然频道众多,但没有真正有特色的内容,真正能留住用户的内容更少。 乐视综艺落后不止一个档次。
互联网不再是一个一刀切、到处使用的时代。 产品必须不断更新和发展,以适应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。
遗憾的是,乐视集团在视频领域确立领先优势后,就不再将资源投入视频作为核心业务。 而是分兵多渠道发展“生态”,将资源分配到其他领域,导致乐视网的失败。 目前视频的薄弱状态。
如果乐视视频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,明确经营思路,打磨产品,聚焦优势项目,未来或许仍有资本与领先集团竞争,否则前路险象环生。
乐视体育:大举扩张,一副好牌就被毁了
激进扩张:买版权节奏太快,烧钱速度太疯狂
乐视体育是乐视网七大子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乐视集团继视频之后最重要的业务之一。
乐视体育曾经非常繁荣。 乐视体育的投资人包括刘涛、孙红雷、陈坤、贾乃亮等,前央视代言人刘建红、黄健翔均已加盟乐视体育。
当时,刚刚完成B轮融资的乐视体育在赛事版权方面并不吝啬。 据媒体统计,2016年,乐视体育在其内容平台上拥有310项全球顶级赛事的版权,其中72%为乐视体育独家。 彼时,乐视体育正值巅峰,人气无与伦比。
在内容为王的时代,版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 版权给乐视体育带来了辉煌,但巨额版权费也成为了乐视体育的命脉。 乐视体育的各项版权费都是不小的开支:英超版权费接近4亿美元,ATP五年新媒体转播合同1亿美元,中超联赛两年新赛制版权费390美元万元(约270亿元人民币)......
利润跟不上烧钱的用户活动而下降
在乐视最初的愿景中,乐视体育将围绕“媒体内容+赛事运营+智能硬件+互联网应用”打造乐视体育生态圈,而版权是这一切的核心。 在此过程中,乐视体育甚至购买了棒球、高尔夫等在国内有些小众赛事的版权。 乐视体育希望将独家版权带来的巨大流量转化为广告、会员等综合收入。
遗憾的是,这样的商业模式未能建立。
首先是因为乐视体育扩张太快,业务形态非常单一,盈利能力不足,烧钱太快,资金还没形成正循环就已经消耗殆尽;
接手乐视网的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曾表示,乐视体育的盈利能力确实不如其烧钱能力。 据京华时报相关报道,乐视内部人士曾透露,乐视体育将B轮的50亿全部用于购买版权,但没有看到任何回款。
2016年9月数据显示,乐视体育宣布付费用户数达到150万。 按照乐视超级体育会员最高年费590元/年计算,不计其他增值服务,150万付费用户最多可贡献8.85亿元收入。 与各种天价版权费相比,会员费似乎只是九牛一毛。
甚至有传言乐视总部挪用资金,导致乐视体育资金短缺。 据悉,乐视体育仍有50%的版权合同项目未付。 2017年以来,乐视网陆续失去了中超、亚冠、ATP等多个重要头部赛事的版权。
如果失去内容,别说吸引新用户,就连老用户也会逐渐流失。 这从乐视体育的周活跃渗透率来看就非常明显。 乐视体育的活跃渗透率呈现下降趋势。 与巅峰时期相比,乐视体育的体育活跃渗透率下降了近一半,从0.190%下降到0.100%。
用户操作不小心,从一开始就犯错误。
这样的商业模式行不通的另一个原因是,在乐视网拓展业务的过程中,乐视体育在相关赛事运营、用户运营、营销等方面没有跟上。
乐视体育的运营并没有跟上扩张的步伐,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用户群体。 你不重视用户,用户自然不会重视你。 每个用户平均每周打开应用程序的次数仅为 5.9,也是榜单中最低的。 这也表明乐视体育正在失去用户粘性。
在中国的版权市场,最可靠、最稳定的赚钱方式仍然是发行。 依靠广告和C端会员费将是一条艰难的路。
首先,体育赛事的转播在电视台还处于免费时代。 “付费观看比赛”的接受程度不及“付费观看视频”高,用户付费观看体育赛事的意愿较低;
另一方面,乐视体育将发展方向集中在获取版权上,运营和推广一团糟。 结果它拥有一堆版权却没有建立起用户体系。 谈会员费盈利更是无稽之谈。
腾讯体育也购买版权,但运营比乐视要好很多。
例如,2015年,腾讯在五年内以31亿元人民币买断了NBA的转播权,并在2016年上半年保持了广告收入和版权费的平衡。
在会员政策方面,腾讯体育似乎并没有那么激进。 腾讯体育俱乐部月费分为30元和88元,分别对应一支球队和整个联赛的所有比赛。 同时,腾讯采取了每天提供至少1至2款免费游戏且所有重要游戏免费的政策,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受众满意度和用户粘性。 后来,腾讯体育以其在NBA的成功运营经验为基础,逐步扩展到NCAA、MLB、NHL、NFL等几大北美体育赛事。
NBA热门赛事如此,其他冷门赛事如果不精心运营,是不可能盈利的。 如果说一开始乐视体育并没有那么激进地包办一切、烧钱获取版权,而是学习腾讯体育经营NBA,花一些时间专注于经营意甲、意甲等优质赛事。英超联赛建立了固定的用户群。 如果我们建立一个社区,然后扩展到其他赛事,乐视体育可能就不是今天的样子。 当然,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。
乐视体育下一步是线下建设吗?
除了版权内容的流失之外,乐视体育APP的体验也不尽如人意。 陷入动荡的乐视体育已经开始裁员和业务调整。 其智能硬件部门已全面撤销,会员部门和营销部门也将大幅缩减。 据悉,乐视体育最终将保留300人。
值得庆幸的是,5月26日刚刚获得B+轮融资的乐视体育决定搬迁至浙江宁波,在上海、杭州、宁波之间打造乐视体育小镇。
失去版权壁垒后,乐视体育开始转型为图文并茂的短视频媒体平台。
乐视体育未来会放弃赛事转播,转向线下建设吗? 虽然这是乐视大股东融创的实力,但这样的模式能撑起估值240亿的乐视体育吗? 乐视体育会不会离乐视越来越远? 我们不知道。
易到用车:乐视网曾是解药,最终却变成了毒药
易到、乐视:剪切整理导致混乱
易到用车原本保持着小而美的保守形象,只专注于企业用户和高端市场。 2014年以来,网约车市场开始受到资本的关注。 资本的注入带动了滴滴、Uber的迅速崛起。 补贴这么多,用户忠诚度如何? 易到原有用户开始转向滴滴、Uber。 2015年10月前夕,一到的日订单量不足2万,而滴滴当时的日订单量已超过700万。 就在大家以为这一切太容易了的时候,乐视却伸出了援助之手。
2015年10月,乐视介入,以7亿美元收购易到70%股权。 乐视控股成为易到控股股东。
激进的乐视网和保守的一到就这样走到了一起。 从2015年11月开始,易到推出了持续数月的“充100返100”营销活动,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支持。 买下它,一到又回到了网约车资本竞争的快车道。
乐视网是输血还是吸血?
乐视网本应是一到的投资方,但在随后的剧情中,一到成为了乐视网的“造血工具”。
在补贴方面,一到利用乐视生态,给乐视电视、乐视手机等乐视硬件等充值用户。 正因为如此,一到一度被外界认为是乐视网清理库存的渠道。
“充100返100”营销活动虽然带来了巨额资金,但也制造了一颗定时炸弹。 据腾讯科技统计,截至2016年7月,一到累计现金池金额达到60亿,但这也预示着一到将斥资60亿补贴用户。 这或许也为易到在2016年底出现资金问题埋下了隐患。
停止补贴后,一到开始逐渐流失用户,活跃渗透率一路下滑。 2016年底,一到再次宣布推出100充值100返活动,活动量也迅速增加。 但与此同时,易到也暴露出司机提现难、用户打车难、拖欠供应商货款等问题。
此外,此时乐视网在其他方面的负面声誉也透支了其公众公信力,业内产生质疑。 用户体验差、一到平台响应缓慢,导致一到司机和用户资源迅速流失,一到App活跃渗透率也直线下降。
2017年4月,易到创始人兼CEO周航辞职,随即发文指责乐视网挪用易到13亿资金,这是易到目前资金链紧张的最根本原因。 乐视控股立即发出反击。
“挪用资金”事件的内幕,有比较专业的财经评论,本文不再赘述。 但目前易到司机提现困难,可用车辆不断减少,用户打车难。 这些都是易到面临的现实问题。 如果没有合适的资金注入,“司机少+打车难”的问题就会形成恶性循环,成为太容易逃脱的泥潭。
我们无从知晓易到的未来,但作为中国网约车市场的先行者,易到现在却陷入了困境。 这样的结果令人遗憾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遗憾的是,Lab(原猎豹全球智库)原本想比较同行业更多乐视APP的表现,但其他乐视APP的活跃用户太少,无法监控,所以Lab只能选择这三个。 分析了一个代表性的应用程序。
这或许并不意味着乐视网的“生态”是一个失败的商业理念,但它至少表明乐视网在实现“生态”的道路上是错误的。
搞“生态”有错吗? 当然不是,“生态”并不是一个坏词,但所谓的“生态”是围绕最终产品建立起来的,好的“生态”不是一天建成的。 微软、苹果和BAT都是生态系统的构建者。
乐视网实现“生态”的路径在于疯狂扩张,显得仓促且不耐烦。
乐视网的每一次投资、每一次收购都显得雄心勃勃。 除了发开的视频之外,乐视的电视、手机、汽车、金融等领域都互不相关,而这些行业中已经存在着巨大的竞争对手,并且在多个领域同时厮杀。 瞬间四面楚歌,步伐仓促,节奏混乱,在战略上显得十分鲁莽。
更致命的是,乐视网建立“生态系统”的道路只注重版图扩张,而忽略了支撑公司最根本的要素——产品。 急躁地拓展业务而不静下心来打造产品,也会让产品失去特色,体验不佳,最终失去竞争力。 没有最终产品的支撑,绚丽多彩的PPT中描绘的“生态”只是幻象。
最终,乐视打造的“生态”只有华丽的外表,却没有“生态”的本质。 虚假生态下的“生态逆袭”,变成了非上市企业与上市企业之间的疯狂关联交易。
也许乐视网的财务支持者融创最清楚乐视网的顽固问题。 难怪,融创投资乐视网后,将推动乐视网逐步将上市业务与非上市业务分开、隔离,乐视网将逐步“去生态化”。 贾跃亭还宣布,乐视网正在考虑放弃其非上市业务子公司的控股权。
贾跃亭的离开、乐视网的去生态化、上市与非上市业务的隔离,犹如刮骨解毒。 但乐视网这次能否放下,重回正轨专注做产品,还是要看乐视网。 的创造。 希望乐视能够克服这个困难,重回正轨。
至少,乐视网的经历可以给那些喜欢吹牛的创业公司一个警示:做事不要好高骛远,一定要量力而行。 毕竟步子太大了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