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确实有一些人是真心喜欢足球,真心希望中国足球能好起来的,他们跟我讨论了很多足球方面的现状。也有人说我不懂足球,完全是营销号在带风。于是我就找了两本书,查了一些资料,很认真的跟大家讲了一下我看到的中国足球的情况。
说到足球,我们中国人常常会把它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发明的蹴鞠运动。到了汉代,蹴鞠成为一种职业运动,每队有12名球员,在专门的球场上比赛,并有完善的比赛规则。
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,逐渐演变,最终由英国人发明了现代足球。现代足球比赛包括守门员、边后卫、中后卫、中场、中锋、边锋六个位置。每队最多11人,最少7人。每场比赛可以换3到5名球员(不同比赛会有些差异)。当然,被裁判罚下场的球员不能被替换。
从这个配置中我们可以看出,足球是一项需要多人合作和协作的运动,有特殊的战术,甚至有教练来策划整个比赛。
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,2018年世界杯观赛人数高达35.72亿,几乎占世界人口的一半,可想而知足球受到的关注有多大,产生的经济效应有多巨大。
所以中国人一直期望中国足球能跻身世界前列。近代以来,一直都有热爱足球的人,一直在支持中国足球。但纵观中国近30年的排名,最好的排名是1998年的第37名,近20年一直在七八十名左右徘徊。中国唯一一次打进世界杯是2002年的日韩世界杯。这些年来,男足水平一直在不断下滑。我想没有一个球迷提到这个结果不会难受。中国人真的就踢不好足球吗?
20世纪30年代,有句俗语:“看戏看梅兰芳,看球看李惠堂”。李惠堂被誉为“亚洲足王”。1976年出版的西德足球杂志将李惠堂与巴西的贝利、德国的贝肯鲍尔(一说是英国的马修斯)、阿根廷的迪斯蒂法诺、匈牙利的普斯卡什并列为20世纪五大足王。李惠堂在各种公开比赛中射入2000多个球,从未受过点球。
中国不是没有出过天才足球运动员,日本、韩国的足球水平一直都不错,也不存在所谓的种族问题。
《中场对话:大国足球的思考与探索》一书正是在疫情期间撰写的,其中采访了里皮等名帅、孙继海等职业球员,采访调研了多个国家的青训,还对体能训练进行了专题探讨等。
本书主要关注的是青训阶段,其中的逻辑是,如果没有足够基础和训练梯队的年轻球员,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成年球员。
中国很多职业足球运动员都是12岁左右才开始踢球,比如唯一一位征战欧洲五大联赛的中国球员武磊,12岁就加入根宝足球基地,14岁参加中乙联赛,是中国职业足球史上最年轻的球员。
在中国,即使到了这个年龄,也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孩子花很多精力学习足球。书中提到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一二线城市建立足球学校,培养年轻运动员。
但我总觉得,这个想法就像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大城市为重点的战略一样,恐怕起不到多大作用。大城市虽然有更多经济能力和资源,但城里的孩子每天上补习班就已经很辛苦了,哪有多余的时间踢足球?
更别提城里的家长也是最积极逼迫孩子成长的,即使孩子很有天赋,家长们还是会对教练说:“但我们不敢冒险啊!”
至于足球这项运动,其实跟经济条件、物质资源关系不大,不信你看看足球强国巴西、阿根廷,乃至整个南美洲的经济,都不太好。
所以我认为,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乃至少儿足球的推广和培育,都应该从下沉市场入手,以三线以下城镇为重点,12岁之前,没必要去什么足球学校,让孩子有个球可以玩,体育老师可以教一些安全防护和足球基本知识。
孩子们应该多踢足球,甚至是野外足球。南美很多孩子甚至赤脚在泥地里踢足球。因此,不要在这方面限制孩子太多。如果让他们穿上专业的足球鞋,在优质的草皮上踢球,对大多数孩子来说,可能踢足球都很难。
记得我初中的时候,学校的足球场上还有人在踢球,偶尔和几个同学踢踢球。直到有一次有人摔断了骨头,学校就禁止踢球了。我想,和我经历同样事情的人应该不少吧。很多学校基本都禁止这些容易受伤的运动,毕竟关系到学校领导的官帽。更何况,学校里还有很多爱孩子如命的家长在一旁看着,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,一旦孩子受伤,家长们就会暴跳如雷。
所以我建议青训队训练要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,农村的孩子相对自由,精力充沛却无处发泄,而且农村(包括小县城、十八线城市)的孩子选择余地不多,辍学率明显高于城市孩子,足球是孩子们除了高考之外的另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从降低准入门槛和安全角度来看,5人制足球也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。举办22人以上的正式比赛比较困难,但举办10人左右的小型比赛就容易得多。另外,5人制足球场的面积只有11人制足球场的七分之一左右。作为公共场地,建设成本也更低,更容易推广。
特别是年轻人,可以从5人制足球开始,然后逐渐过渡到11人制足球。
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,就是足球人口问题,我们经常抱怨“14亿人里找不出11个会踢足球的人吗?”关键是我们有没有14亿足球运动员可以选择?
根据国际足联公布的数据,中国足球运动员人数为2600万,位居世界第一,注册球员人数为71万,位居世界第12位。这个数字看上去非常庞大,但中国足协公布的注册球员人数只有5万,甚至这个数字的可靠性也很难说,因为我还查到是8000人。
踢足球的人数只有1.8万人,国内足球文化的培育确实非常有限。纵观国内职业足球联赛,主要有中超、中甲、中乙、足协杯和全国业余足球联赛。中国足球运动员平均一年只能踢40场左右,而欧洲球员踢50+场是常有的事。国内足球比赛太少,渗透力不够,很多球队没有表现机会。如果有机会,县里的业余球队或许能打败国内知名的顶级俱乐部。
2023年5月13日,贵州农村足球超级联赛“村超”在榕江县举行,火爆全网,让我对中国足球本土化充满了希望。
贵州的山水、少数民族特色、朴实无华的氛围,与足球相结合,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。足球该如何让更多人参与进来?村超联赛为我们探索出了一条不一样但可行的路。
足球比赛带动了当地的旅游和消费,产生的收入可以反哺当地足球的发展,此外足球比赛也极大改善了农村地区文化娱乐活动匮乏的现状。
如果和我刚才提到的在农村、县城培养青少年球员的建议结合起来,那就相得益彰了,村超联赛营造的良好足球氛围,可以更容易让孩子们爱上足球,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足球指导。
有人可能会担心村超联赛只是昙花一现,今年就没戏了。其实,2024年村超联赛已经在1月份开赛,一直持续到7月份总决赛。虽然今年网上似乎没有多少消息,但看比赛的人群还是很热情的。
我认为,我们应该多办一些像村超这样的比赛,分层次办比赛。村超之后可以升级为西南五省联赛。其他地方也可以因地制宜办一些足球专项比赛。甚至大区也可以一两年办一次中央联赛、西北联赛、华东联赛、华北联赛、东北联赛。不用担心比赛太多,14亿人参加这些比赛绰绰有余。
过去中国足球改革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,可以说全部都是失败的,摆脱不了政治政绩的压力,急功近利,想靠归化球员、靠金钱驱动足球,以为今天学德国、明天学意大利就能把足球搞好。
现在我们要把足球带进人民的汪洋大海,自下而上地推动中国足球的改革,只有更多的人真正热爱足球,中国才能成为足球强国。
希望乡村祭能够一直举办下去,百年不衰。
PS:本文只能写一些感想。足球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我不可能写到所有的东西。不过足球确实取得了一些进步。我相信再过10年,中国足球也不会太差。
先前的建议